(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5日電)于姓病患因過敏需長期服類固醇藥物,突然走路疼痛且無力,就醫檢查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需換人工髖關節。
46歲于姓病患表示,自小罹患過敏性鼻炎,長期服用含類固醇藥物。在當兵時從事跳躍運動後左腳出現不適感,走路也會痛,經骨科醫師診斷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振興醫院骨科主任敖曼冠說,考量患者當時20多歲,建議透過「股骨頭切骨轉位手術」治療,將壞死處轉個方向,然而骨本會隨時間流失,經過20多年軟骨已出現磨損且痛到無法走路,評估後,建議置換人工髖關節手術,讓患者可再次走路並恢復正常生活。
他說,「股骨頭」是在骨盆與大腿骨交接處;「髖關節」則是由股骨頭與髖臼交接處,兩者間有軟骨構成潤滑作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因缺少血液供應。
敖曼冠說,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除與長期服用或濫用類固醇藥物有關外,還包括長期酗酒、潛水夫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風等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衛生署花蓮醫院骨科醫師謝宏佳表示,喝酒量與次數和發生壞死機率有關,偶爾喝酒者及經常喝酒者的危險性是不喝酒的3倍和13倍,喝越多危險性越高。
康寧醫院骨科醫師李文吉表示,酒精會讓骨細胞血液發生栓塞,影響脂肪代謝,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預防方面也建議在謹慎服用類固醇藥物及勿飲酒過量。1010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