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一台大螢幕,但覺得滑鼠不夠快,那是該買一支高 DPI 的滑鼠,還是直接從作業系統調整滑鼠速度就好?雖然兩者都會讓滑鼠的移動速度變快,但其實內部的運作原理可是大不相同。另外,在選擇高 DPI 滑鼠時,發現有些廠商是寫「CPI」而不是「DPI」,這時可不要笑廠商寫錯了,追根究底下來 CPI 才是最精確的寫法。
CPI是專業用法
不管是光學滑鼠或雷射滑鼠,在移動滑鼠的同時,滑鼠內部的感應器會一直持續不斷拍照記錄,經過分析處理後來判斷滑鼠的位移的方向與距離,藉此改變螢幕上游標的位置。CPI(Counts Per Inch)代表著滑鼠每移動1英吋(約25.4mm),感應器採樣的解析度(Resolution)能力。
換句話說,就是滑鼠移動1英吋下可以辨識出來的座標數。每個座標都代表著1個點,因此滑鼠的CPI值越高,表示在同1段距離內可以辨識出更多的點,越能貼近玩家操作滑鼠的真實移動軌跡。在滑鼠感應器的規格文件中,都是以CPI來解說。
DPI較容易理解
以DPI(Dots Per Inch)的字面意思來解釋,代表著在每1英吋裡有多少個可以輸出或顯示的點,通常用於點陣數位影像的領域,屬於量度單位。例如負責輸出影像的印表機都會註明是多少DPI的解析度,最早的撞針印表機通常是60 DPI~90 DPI,而目前噴墨印表機從1200 DPI起跳,甚至有接近上萬DPI的機種。DPI的數值越大,印出來的圖像細節越細膩。
這種說法套用在滑鼠領域中似乎也有道理,在CPI的原理中原本表示滑鼠每移動1英吋所能辨識出來的點,同時這些點代表著能讓螢幕的游標確實移動。因此,DPI可以解釋為滑鼠移動1英吋,游標在螢幕上就移動多少個點。雖然一開始的原義不同,但以結果論來看,DPI與CPI可以說是同義,所以各家廠商在滑鼠的規格上,才會有DPI與CPI這2種名稱。如果不探討原理細節,DPI與CPI使用何者為正確就不用在意,以下文章除了涉及滑鼠原理外,筆者統一使用DPI。
▲以滑鼠CPI原理來說,在同一個距離下,高CPI可以儲存較多資訊,較能將滑鼠移動的細節軌跡完整辨識出來。
感應器決定CPI值
由於滑鼠的CPI值是來自於感應器的解析能力,如果廠商沒有特別註明CPI值時,大部分的情況我們可以拆開外殼,查詢滑鼠感應器的型號來了解CPI值。目前滑鼠的感應器常採用Avargo與Philips Twin Eye,其中Avargo在官網上已釋出許多數據規格表(Data Sheet),但有些型號只提供給特定廠商,這些就無法查詢了。
例如SteelSeries Xai與GIGABYTE M8000X都是採用Avargo A9500,而Logitech G9X與G700皆使用沒有公布的S9500,型號名稱不同內容就不能肯定相同。A9500公布的CPI值為5040,明顯與Logitech採用S9500滑鼠所公布的5700CPI不同。
▲Avargo A9500在數據規格表中註明最高CPI值約5000,並且以90 CPI為遞增或遞減的最小單位。
▲在Avargo A9500的內頁說明中,對CPI有提供詳細的設定方式與說明,可以看到其實A9500最高CPI值為5040。
另外Philips只有公布Twin Eye感應器的簡介文件,沒有提供詳細的數據規格表。筆者曾詢問過滑鼠製造廠,但礙於Philips與製造廠有簽保密條款,所以筆者也無從得知。不過市面上採取相同Philips感應器的滑鼠,公布的數據都相同,只能藉此來推測感應器的規格與特色。
OS也能改速度
在控制台→滑鼠→指標設定裡的「選取指標移動速度」,有1個長條型的調整狀態列,往左移動滑鼠的游標會變慢,往右則加快移動速度。直到目前為止,還是有許多玩家都是由這裡改變游標的速度。如果只是瀏覽網頁、進行文書處理可能不會覺得有問題,但進行遊戲時,就會覺得游標與現實中滑鼠移動的軌跡不太相同,其實這有可能受到此功能的影響所造成,下面我們接著來了解它的運作原理。
▲有些滑鼠會在硬體上加入DPI切換鍵,玩家無需透過軟體直接切換就能立即使用。
▲可調整DPI數值的軟體,通常可以針對X、Y軸分別設定數值。
用軟體跑測試
「選取指標移動速度」裡有11個選項,由於微軟沒有公布每1格的差距,網路上所找到的資料也沒有說明資料來源。因此,筆者以透過「Mouse Movement Recorder」軟體實際測試,查看對於滑鼠所送出的每筆資訊,作業系統是如何運算與執行。軟體中的Mouse Movement為實際滑鼠移動的X、Y軸位移值,Pointer Movement代表作業系統中游標在螢幕上移動的X、Y軸位移值,Frequency是滑鼠的回報頻率,EnPtPr則是表示滑鼠是否有開啟「增加指標的準確性」。
測試前請不要勾選「增加指標的準確性」,更貼近實際滑鼠運行的數據,並將重點放在Mouse Movement與Pointer Movement。筆者對X軸做橫向慢速移動,1次只移動1個點的距離,所以Y軸的移動資訊都是0,這樣我們比較容易觀察作業系統是否如實反應游標的動作,還是會動手腳。軟體中出現綠色表示作業系統捨棄掉一些點的資訊不使用,紅色為作業系統自行加長滑鼠沒有移動的距離。
作業系統滑鼠游標測試圖
▲第1格:滑鼠X軸每移動32個點,游標捨棄31個點的資訊,只移動1個點,比例為32:1。
▲第2格:滑鼠X軸每移動16個點,游標捨棄15個點的資訊,只移動1個點,比例為16:1。
▲第3格:滑鼠X軸每移動4個點,游標捨棄3個點的資訊,只移動1個點,比例為4:1。
▲第4格:滑鼠X軸每移動2個點,游標捨棄1個點的資訊,只移動1個點,比例為2:1。
▲第5格:滑鼠X軸每移動4個點,游標捨棄1個點的資訊,只移動3個點,比例為4:3。
▲第6格:滑鼠X軸每移動1個點,游標移動1個點,滑鼠動作與游標動作完全相同,比例為1:1。
▲第7格:滑鼠X軸每移動2個點,其中1個點如實移動,另1個點則多移動1個點,總共移動3個點,比例為2:3。
▲第8格:滑鼠X軸每移動1個點,游標都增加為移動2個點,變成2倍的移動距離,比例為1:2。
▲第9格:滑鼠X軸每移動2個點,其中1點多移動1點,另1點則多2點,游標總共移動5個點,比例為2:5。
▲第10格:滑鼠X軸每移動1個點,游標都移動3個點,變成3倍的移動距離,比例為1:3。
▲第11格:滑鼠X軸每移動2個點,其中1點多移動2點,另1點則多3點,游標總共移動7個點,比例為2:7。
▲如果開啟滑鼠加速度,不管在哪一格都經過作業系統的修改,與滑鼠實際移動的距離也就有差距。
第6格為真實DPI輸出
從軟體發現要讓滑鼠變慢的作法,就是把滑鼠傳送來的所有訊號,將其中一些資訊省略掉,要加快便是多補一些資訊進去。例如在最慢的第1格選項裡,滑鼠已經移動32個點,游標卻只移動1個點,其他31個資訊皆當做沒看到。而在最快的第11格選項中,滑鼠雖然只移動2個點,但游標卻移動3個點與4個點的距離,總共移動了7個點,其中5個點作業系統無中生有。只有在第6格選項中,游標如實將滑鼠的資訊完整送出,作業系統完全不修改內容,因此游標的移動路徑就是滑鼠移動的軌跡,這格也是目前許多玩家所設定的數值。
選項非等比例改變
我們以真實輸出DPI的第6格為基準點,推算出每1格的作業系統DPI換算比例。以游標移動點數除以滑鼠移動點數,依序可以得出0.003125、0.0625、0.25、0.5、0.75、1、1.5、2、2.5、3、3.5。原本800DPI的滑鼠,調整在第8格會變成800 x 2=1600DPI,第4格為800 x 0.5=400DPI,但是這些都是經過軟體推算出來,並不是實際滑鼠移動的軌跡,因此與硬體設計的高DPI滑鼠相比,優劣馬上分曉。
如果想選擇移動快速的滑鼠,筆者建議還是選擇硬體可以達到的範圍最好,不管是任何產品,能直接採用硬體輸出的效果還是比較好。實際在平面上以畫斜線來測試,不經過修改數據高DPI滑鼠的線條,會比拉高速度的低DPI滑鼠還穩定。
▲將450DPI透過系統變成1350DPI的速度,與硬體設定的1350DPI滑鼠相比,可以看出穩定度的差異性。
高雖好,但夠用就好
以DPI的角度思考,高DPI滑鼠與低DPI滑鼠不同的點,只在於游標移動的距離。但以CPI的角度來看,高CPI的滑鼠可以在每1英吋移動中,可以辨識出比低CPI滑鼠還多的資訊,因此CPI的數字越高越能接近滑鼠真實移動的軌跡。
高DPI滑鼠雖然有著高解析度的能力,但是如果玩家用不到,自然就無用武之地。許多玩家購買滑鼠都在追隨高DPI規格的滑鼠,但沒有好好注意到自己適用的DPI範圍。如果玩家沒有操控好,高DPI的滑鼠可能稍微動一下滑鼠游標就不知道跑去哪了,使用起來的感覺反而更差。
因此,購買前要好好衡量一下自己的需求,有些滑鼠可以透過軟體調整DPI值,這種較能滿足各種玩家需求。但另一種滑鼠只提供固定的段數調整,並且無法透過軟體更改,所以無論如何選購前一定要多留意DPI可調整的範圍。選擇一支好掌握的滑鼠配上正確的作業系統設定,才能在任何時候發揮最好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