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http://www.mobile01.com/newsdetail.php?id=12308
首先要跟SONY的DSLR及SLT用戶們說聲歹勢!因為Sony 500mm F4 G SSM這顆定焦巨砲隔了一個月才將文章生出來,其實原因有很多,首先這顆鏡頭並不像一般相機或鏡頭,放在普通相機包就可以帶出去拍攝測試樣本,這顆巨砲因為焦段加上體積及重量的緣故,每次要出動都得大費周章,且拍攝題材也得看有沒有出動腳架而定,例如想要拍飛行版的五色鳥,若沒扛高階腳架外出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好幾次跑到可打鳥的地點都是空手而回,有時是時間不對、有時是雛鳥剛離巢、有時則是受到近幾個颱風給影響到,鳥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再來我這個月還發了十篇文章,並非將全部時間投注在這個鏡頭上,能端上檯面的作品實在有限,還請各位多包涵...小編盡力了。
年初參加2012年CP+時SONY首度展出了500mm F4 G SSM,現場雖然沒有任何新機展示,但這顆鏡頭就吸引了許多參觀民眾的目光,紛紛停下腳步排隊試玩;小編在當時當然也有簡單體驗一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恐怖的重量,要長時間手持拍攝的話,手臂的肌耐力不強可是辦不到的。沒想到隔了五個多月之後居然就收到了一個大箱子...以下開始便是Sony 500mm F4 G SSM的開箱跟介紹了,對此鏡有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啦!本次搭配的機身主力為A77,其次還有使用A57來作業。
看到這個紙盒可能沒啥感覺,反正還不就是個鏡頭外包裝嘛...但請繼續往下看!!!
小編拿了DT 16-50mm F2.8的紙盒作為比例,馬上突顯出500mm F4 G SSM紙盒的巨大,這體積至少是DT 16-50mm F2.8的四倍多,真是恐怖啊!
拿掉紙盒後就可見到這酷似情報員專用的金屬鐵箱,相信這不會是凌凌漆的「箱神」,是的話應該會比鏡頭還值錢唷。但我發現這鐵箱也超有份量,少說也有兩公斤吧。
為了凸顯500mm F4 G SSM的尊貴與地位,鐵箱表面也特別漆上了鏡頭型號還有大大的「G」,因為「G」鏡的用料與質感一直是SONY頂級鏡的指標;另外掛有ZEISS標誌的鏡頭,其表現當然也是不容小覷的囉。
如果你平常就是將這鐵箱作為500mm F4 G SSM的收納箱、或是會帶著鐵箱外出作業的話,那我建議你可以帶著鑰匙備用,上鎖後小偷想趁隙開箱將鏡頭拿走的話也不是那麼容易,除非他整箱扛走那你也沒輒...
鐵箱打開後裡頭鋪了多塊高密度的泡綿來保護鏡頭,主要是為了避免鏡頭受到劇烈搖晃以及震動。
原廠特別提供了一條粗壯的魔鬼氈用來固定鏡頭,就算鐵箱遇到外力衝擊時,鏡身也不致於大幅度的晃動。
因為500mm F4 G SSM的鏡頭口徑寬達12公分,要找到可以批配的鏡頭蓋還真是難上加難,所以不只是SONY其實就連它牌的同級巨砲,幾乎也都是以鏡頭罩來取代鏡頭蓋,500mm F4 G SSM的鏡頭罩印有SONY的字樣以及ALPHA專屬的橘線。
鏡頭罩的內裡全都鋪滿絨毛材質,無需擔心會刮傷鏡頭「前玉」或是「遮光罩」。
隨鏡附贈兩種背帶,一種是用來安裝在鏡頭上的SONY背帶,另一種是附有減壓效果的大型背帶,可安裝在鐵箱上...如此一來就不需要一直手提了。
300mm以上的定焦鏡常常可以見到插入式濾鏡的設計,而這就是Sony 500mm F4 G SSM隨鏡附贈的插入式環形偏光鏡。
將橘色開關從「|」手動轉至「─」就可以將內建的UV保護鏡取出。
(左)保護鏡、(右)環形偏光鏡,從外觀很明顯可以看出兩者外觀上的不同,其口徑均為42mm。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需要轉動使用的偏光鏡在插入鏡身之後,要如何使用呢?操作方式就如上圖,表面會提供一個滾輪用來改變偏光鏡的角度,相當的直覺。
插入環形偏光鏡之後,便可看到滾輪是直接外露的。
500mm F4 G SSM的鏡片結構為10群11枚,內建三片的ED鏡片並加入最新的AR奈米鍍膜技術,其最近對焦距離為四公尺。因放大倍率僅有0.135倍,所以很難取得特寫的畫面,頂多就只能裁切放大而已。
這款要價不斐的原廠「G」鏡,加上又是定焦巨砲,當然是直接由母廠生產製造的。室內的介紹到此告一段落,我們將鏡頭搬到戶外再補充說明一下其它功能。
小編這次搭配的主力機身為半透明反光鏡的高階APS-C機種A77,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不搭單反全幅的A900或是A850,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兩者雖然是全幅,但年事以高...論對焦能力以及高ISO的純淨度不一定比得上A77。
當500mm F4 G SSM與A77組合後,很明顯可以看出頭重腳輕的跡象,500mm F4 G SSM的淨重達3460公克,長度來到367.5mm、加上A77與記憶卡及電池的總重為732公克;這重量若沒有用腳架輔助的話,長時間下來真是很吃力...有幾次為了求機動性而沒帶腳架外出,斷斷續續舉了三、四個小時手就快不行了,因為拍照要求的是手持的穩定度,有時候光線不夠又需高速快門的話,勢必會拉高感光度,所以腳架的重要性這時就出現了。
鏡頭前端與遮光罩內緣設有溝槽,並以單邊螺絲作為固定,拆裝時也滿有效率的。500mm F4 G SSM與同級鏡頭相比,其中的優勢包括了這四顆對焦回復鈕,一般常見的還是以兩顆居多,當然越多顆Focus-hold更有利於在各種握姿下迅速回到預設的對焦距離。
12公分左右的鏡頭口徑實在很驚人!比較擔心的是刮傷後的修補費用...所以使用時我都小心翼翼的。
500mm F4 G SSM的腳架環屬於內建式,鬆開後即可任意將相機在橫幅與直幅構圖之間變換。
前面曾介紹過的插入式濾鏡設計,但這次因拍攝題材的緣故,都需要以高速快門來作業,所以沒機會試用到隨鏡附贈的環形偏光鏡。
腳架環兩側各設有一組背帶孔,讓用戶可以安裝背帶,如此一來在移動時就不必單手扛相機跟鏡頭了,掛在肩上可輕鬆多了。
側邊的按鈕若沒有看說明書或是同好協助的話,真的很容易一頭霧水,因為一般鏡頭頂多就是對焦距離限制鈕、自動/手動對焦、防手震(SONY機身內建)的開關而已;因為我過去也從未用過那麼高階的巨砲,所以也費了些功夫才搞懂部分功能。首先從小編在上圖標註的A開始看起吧!「A」的功能就是控制鏡頭的驅動方式,可切換為自動或手動對焦,另外也可由機身上的按鈕切換、「B」DMF全時手動對焦功能中,在STD模式與F TIME模式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F TIME就算在AF-F模式下只要轉動對焦環,便會立即停止連續自動對焦然後以手動對焦優先,且在F TIME模式下可使用「峰值等級」來輔助手動對焦,這就是跟STD最大的差異。
「C」自動對焦距離限制鈕,當設定在FULL時鏡頭的對焦距離會從4公尺起跳,切換到6.4到∞無限遠的目的是用來縮短對焦時間,適合拍攝遠處移動的目標、延續「C」的功能接著來看到「D」,「D」的目的就是可以自訂最遠與最近對焦距離,將按鈕切到最右邊之後便可利用FAR及NEAR來設定,設定完之後便只能在此範圍下進行自動對焦,這功能十分的方便、「E」這是對焦回復的功能,將按鈕切至PREFOCUS後調整到指定的對焦距離,按下SET就代表設定完成;例如PREFOCUS設定在6公尺,當我臨時對焦到12公尺外的景物,若要慢慢回到預設的6公尺拍攝出現的目標肯定很費時,但這時候只要按下鏡頭前端的FOCUS-HOLD鈕便能馬上完成這項任務、至於「G」這個BEEP鈕可就簡單了,用來開關對焦時的峰鳴聲。
內建SSM超音波對焦馬達雖然能有效提昇自動對焦的速度,但鏡頭驅動時的寧靜度我覺得還差一些,還有進步的空間;鏡頭另外還具備基本的防塵、防滴特性。
接上A77最方便的就是機身前面就有鏡頭驅動模式(MF/C/A/S)可以選擇,不像A57還得進入Fn選單內調整。
半透明反光鏡相機拍攝飛羽類的好處就是,不一定要用觀景窗取景,倚賴翻轉螢幕外加Live View支援相位差自動對焦能力的優勢,不必一直把鏡頭舉高也能捕捉黑鷲在天空翱翔的姿態。
這次為了500mm F4 G SSM還特地跟正成貿易商借了Manfrotto專業腳架以及油壓雲台,碳纖維腳架的型號為Manfrotto 536、雲台則是用Manfrotto 504HD的油壓式雲台,7.5公斤的承重量用在這隻鏡頭上可說是綽綽有餘。
Manfrotto 504HD這組雲台的功能相當齊全,包括九段的阻尼調整功能,可依照拍攝需求來改變阻尼的強弱。
專業雲台提供的快拆版同時也具備前後移的功能,讓玩家直接用快拆版來改變構圖區域,這對定焦鏡來說非常的實用。
★ A77 + 500G‧實拍樣本
首先來跟各位分享A77搭配500G的感覺好了,以機身握感來說A77的把手造型與面積可說是Sony APS-C片幅中最出色的,所具備的對焦點以及追焦能力相信也是無機可出奇左右;不過它的弱勢就是將2430萬畫素塞入APS-C大小的感光元件中,加上影像處理引擎調校的不夠出色,所以論畫質以及高感光度甚至比不上自家後來推出的入門級半透明反光鏡機種A57,這算是A77最大的遺憾吧!還有個尷尬的地方就是A77的高畫素雖然適合用來拍鳥類後再進行裁切的動作,不過時常要倚賴高速快門加高感光度的情況下,A77這時又變得吃力不討好,所以我對本次的拍攝結果都不是很滿意,加上小編是初次嘗試500mm這個焦段,實在是無法立即駕馭它,接著我們就看圖說故事吧。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600、f/4、1/2500s。
拿到鏡頭後隔一週終於借到了腳架,迫不及待的扛著鏡頭跟腳架匆匆忙忙的來到二二八公園,過去我拍五色鳥的經驗都停留在「標本版」,就是說拍牠探頭時的樣子,鮮少有遇到牠飛出來的機會;經現場的前輩們指導才知道要拍五色鳥就要拍「飛行版」才有趣啊!並跟他們請教拍鳥的一些訣竅,像是快門速度、腳架擺放的位置、按快門的時機、構圖需預留的空間...等等,發現拍鳥的前輩都超熱心~超nice的啦!當時真是感動不已...不像拍晨昏時大家只會拼命的搖黑卡,哪管你隔壁在幹嘛;而且還會有熱心的攝友提醒大家母鳥回來了,準備要入洞...之類的,有同好的感覺真棒。這張飛行版看縮圖還可以,但大圖就會發現似乎沒完全準焦,且雜點還不少...因為當時快門已拉到1/2500秒,為了讓感光度維持在ISO 1600,我已盡可能的降低快門速度了;但五色鳥入巢的速度實在太快,A77每秒十連拍的速度還是很難凝結牠飛行的瞬間,且是使用陷阱對焦拍攝,這真的是要碰運氣啊!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2000、f/4、1/2000s。
牠嘴裡叼的果實就是準備給洞裡的雛鳥,看他來回不停飛了幾十趟,真敬佩鳥媽媽的偉大!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250、f/7.1、1/500s。
這張是在士林至善路上的至德園所拍攝的,假日的下午整園空無一人,但想不到抬頭往上看就發現了五色鳥的蹤跡,趕緊把腳架跟鏡頭相機備妥,終於拍下了五色鳥休息時的身影,看起來圓滾滾的真是可愛啊!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3200s。
母鳥會定時將洞內的穢物給叼出來,讓雛鳥有健康的生長環境。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600、f/7.1、1/500s。
想要到至德園捕捉五色鳥的朋友可以不必費心了,因為我下週去的時候雛鳥已經離巢了...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600、f/4、1/1250s。
等待時機飛離鳥洞的母鳥,他們身上的五色羽毛色真的很迷人。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800、f/4、1/1250s。
在各大公園水池常可見到「紅冠水雞」的蹤影,牠們早已習慣人類的餵食,所以不怎麼怕生。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800、f/4、1/1250s。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00、f/5.6、1/800s。
小編也特地前往鳥友們強力推薦的黑鷲拍攝點「基隆港」,其實退伍後也好一段時間沒回去了,藉這機會回來看看這個港都也不錯。拍攝點就在基隆港前的木棧道平面,小編是平日過來拍攝的,但現場已有十位左右的同好在這裡拍了一段時間,當時正逢正午所以太陽十分的毒辣;但沒經驗的我就只能任由烈日曝曬當人乾,這時真羨慕他們自備的大洋傘,防曬效果一級棒!聽現場的前輩說黑鷲這陣子都是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左右會出現,說著說著黑鷲慢慢鷲現身了!最多還曾有五隻同時在空中盤旋。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200、f/5.6、1/1250s。
拍的時候我都是以快門先決為主,並搭配ISO 100或200來作業,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我只需要留意有沒有準焦就夠,雜訊的部份完全不必擔心。雖然我有搭配腳架使用,但黑鷲時常飛出我所能移動的範圍,所以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其實我還是純手持來作業,機動性會比較高。因為500mm這個焦段我真的不熟,很難預估焦點會落在哪個位置上,所以只要黑鷲一飛離視框的話,要再重新對到焦可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時就很羨慕變焦望遠鏡頭的便利性了,廣角端可以用來掌握目標的概略位置,接著再延伸到望遠端拍攝,拍起來會更有效率。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200、f/5.6、1/640s。
拍攝時開啟AF-F全時自動對焦加每秒連拍十張的功能當然是不能少囉!不然真的很難捕捉到這種瞬間的畫面,黑鷲正從水面上撈起人們餵食的肉塊。小編在基隆港這環境均使用快門先決、連續自動對焦、每秒十張的連拍模式來作業,其實我共計拍了500張以上,但只繳出三張照片的原因就在於逆光拍的時候,黑鷲肚子的細節會出不來,也因為逆光對焦的緣故會使焦點容易出現誤差,總會差那麼一點,若眼睛不銳利的話我大多都刪掉;另外牠們順著鏡頭飛來時會由低往高飛,所以當快門按下時他們早就飛得老高!且只拍得到肚子...所以我的命中率很低,只能趁他們突然改變飛行方向時搶拍,但這時就得碰運氣了,因為500mm換算等效焦長約為750mm,當黑鷲飛行時想要一擊即中還真得靠經驗啊!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50、f/4、1/800s。
基隆港內除了有軍艦外,還會有許多交通船及作業船在港區行駛。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500、f/5.6、1/2500s。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00、f/5.6、1/640s。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60、f/4、1/1250s。
喜歡隱匿在池塘草叢中的「白腹秧雞」,在中正紀念堂的光華池即可見到他們的蹤影。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200、f/5、1/1000s。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60、f/4、1/1250s。
喜歡曬太陽的鴿子。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600、f/4、1/400s。
正搶摘果實裹腹的松鼠,可愛的模樣真是討喜。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1600s。
黑冠麻鷺常常會躲在不容易發現的暗處,但只要稍微留心就會發現牠的蹤跡,別看牠的體型比一般鳥類要巨大,但隨隨便便就能飛到三層樓的高度唷,可別小看牠了。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60、f/5.6、1/500s。
就算在市區公園也很容易見到的白鷺鷥,牠們總喜歡站在水流交匯處捕食小魚。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800、f/5.6、1/500s。
植物園所拍攝的夜鷺,當牠們沒有要捕食獵物的時候,會選擇躲入隱蔽性較高的樹叢休息,有幾次發現牠真的是站著在打盹。
★ A57 + 500G‧實拍樣本
後來跟SONY借A57最大的原因就在於A57就過去的使用經驗來說,高ISO的純淨度至少比A77要好上一級,但是相對也犧牲了動態追焦與高畫素的裁切優勢,這是我先前就預料到的,所以我帶A57+500G出動時,均以全手持來應戰,目的就是為了機動性並盡可能用高ISO來獲取安全快門。兩相比較之下我發現A57的操控性真的大不如A77,因為光要將AF-S調整為AF-C都得進入Fn選單調整,不像A77只要轉動機身的獨立旋鈕即可立即切換驅動模式;另外就是A57沒有獨立搖桿,所以在改變對焦點及切換功能時也顯得麻煩。幾次拍攝下來我感覺A57的高感光純淨度大概只勝出A77半級左右,但這時A57的細節明顯保留比較多,放大檢視時不會像A77糊成一塊,鳥類身上的羽毛還是清晰可見,這點倒是A57的優勢。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3200s。
突然定格的小松鼠,不知道是不是被眼前的巨砲給唬住啦!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640、f/4、1/2500s。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2500、f/4、1/2500s。
個頭嬌小的「白頭翁」。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2500s。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3200s。
很愛盯著人看的「樹鵲」,特徵就是有長長的尾巴。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2500s。
啊!!!被抓包了...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2000s。
牠最愛的食物之一就是麵包,常見到有路人會餵食牠們。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800、f/4、1/2000s。
正準備上岸的「紅冠水雞」,踢水的模樣真是逗趣。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800、f/4、1/2000s。
「白腹秧雞」的幼鳥。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2500s。
回矇一望的小麻雀,但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牠,可能是集體移動的原因吧!一下就吃掉農民辛苦摘種的農作物。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400、f/4、1/2500s。
白鷺鷥在平地時的動作都很慢,所以想拍牠們並非難事。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00、f/5.6、1/1000s。
這隻「白鷺鷥」站得直挺挺,好像在監視四周似的。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2000s。
中正紀念堂內的「喜鵲」,特色在於長長的尾巴加上藍黑相間的羽毛,但牠的戒心很重,想靠近牠可是有難度的。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3200、f/4、1/1250s。
這隻「喜鵲」正叼食一隻蟲子!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ISO 100、f/8、1/1250s。
★ Sony 500mm F4 G SSM‧總結
我能瞭解Sony迷對500mm F4 G SSM的期待,不過這顆鏡頭在搭配A77+A57所得到的表現並沒有我預期中的出色,以我拍攝鳥類時大多都需拉高快門的情況下,進光量勢必會影響到光圈及感光度,所以我幾乎都是用f/4作業,但開放光圈的銳利度對我來說有一點點軟,縮到f/5能獲得輕微改善;提高機身的銳利度在此時並非明智之舉,因為在使用高ISO時去提高飽和度、對比度或是銳利度,反倒會使雜訊更明顯。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機身,若是能搭配未來預計推出的全幅A99身上,影像表現可能會更上層樓。500mm內建的SSM超音波馬達,其對焦速度對我來說有些不夠用,尤其在拍攝黑鷲的時候明顯感覺的出來,若是對於「對焦距離」的判斷早已爐火純青的話,選擇自訂「對焦距離範圍」應該能有所改善。
其實自己拍到後來還挺灰心的,看縮圖還好...但點大圖來看時心就涼了一半,總覺得不夠銳利、對焦就是差那麼一點,也因為版上大家分享過的飛羽作品都是縮圖為主,我挺好奇大圖是否也一樣銳利呢?因為看原圖的挫折感還真重...我全程都是拍RAW檔,然後再以Lightroom進行裁切及後製,若沒調顏色、亮度及降雜訊的話我不敢PO出來見人,以上是小編跟Sony 500mm F4 G SSM交手的經驗,請各位不吝指教。
ps.檢視圖片時,建議可以參考下方的曝光資訊,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