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電源供應器完全解密:17個觀念搞懂數字陷阱、看清規格真相

source: T客邦 bisheng 發表於 2012年7月27日 09:35 
http://www.techbang.com/posts/10238-power-specifications-fully-declassified-understand-power-supply-digital-trap-manufacturers-claimed-to-see-truth-computer-king-78-fully-understood


C2d147fe0f9dc9db3ddfa47118545795買電源供應器最大的困擾是:市場選擇太多了,而且規格很複雜、要了解的數字也很多。為了買到合用的電源供應器還可以省荷包,小編整理了幾個重點:決定功率與規格、搞懂能源轉換守住荷包、電源供應器內部架構與運作模式,讓大家可以好好認識這個重要的電腦零組件。

快速瀏覽:

  • 第一式、決定功率與規格:
    • 負載不等於消耗功率、功率不用多足夠就好、避開功率規格陷阱、全套模組化更方便、ATX版本影響有限
  • 第二式、搞懂能源轉換守住荷包
    • 低轉換效率傷荷包、80 PLUS賣什麼藥?、大功率更需要高效率、採購前停看聽、有了80 PLUS還要PFC、功率因數幫你做環保、電源不是亂插就好
  • 第三式:電源供應器內部架構與運作模式
    • 過濾雜訊再進行轉換、電力怎麼轉換出來?、保護機制一個不能少、散熱風扇大才炫?、安規認證知多少?

    何謂電源供應器?

    電腦系統普遍採用的電源供應器,完整名稱是交換式電源供應器(Switching Power Supply或稱Power Supply Unit),一般定義為交流電轉直流電(AC to DC)或直流電轉直流電(DC to DC)形式。對多數桌上型電腦而言,其作用是將交流電(AC)室內電源轉換為直流電(DC),以驅動電腦零組件裝置。常見輸出功率為200W至500W之間,普遍應用在迷你桌機、主流規格系統上,至於100W以內功率產品,主要是以俗稱「變壓器」的形式存在,做為筆記型電腦等低功率需求設備的電源轉換供應裝置。

    市場選擇多如牛毛

    在賣場拾起雪花般飄來的報價單可以發現,電源供應器品牌數量多到超乎想像,近乎百餘款的選擇連編輯們眼睛都看花了。這些報價單,或說是廠商行銷訴求重點如出一撇,除了比輸出火力(即輸出功率負載),也較勁掛了80 PLUS認證哪種牌子(轉換效率高才夠威),並且強調採用「過鹹水」的電容器(日系才是王道?),要有模組化線材設計才能顯現玩家本色,最後還要來顆大尺寸散熱風扇涼爽一下。
    耐心看完報價單上提供的這些資訊後,相信多數人還是一頭霧水沒個譜,能夠當場一眼看穿的,大概只有輸出功率、價格、效能認證這幾點差異而已,因為店家已經「大心」地幫大家整理好這些資料。不少人碰上這問題,選擇方法就傾向經驗法則(使用過,印象良好的產品)、託付口碑行銷(挑選鄉民大推機種),甚至是交由店家溫馨推薦。當然了,並不是說這麼做並不好,但如果你本身對電源供應有多一分認知,那麼選擇、比較起來就不會那麼傷腦筋,你說是吧?
    不蓋你,報價單上陳列的產品只是冰山一角,上網搜索會發現選擇性居然高達上百款!

    採購第一式:決定功率與規格

    依自己選購產品的邏輯,規劃出後續文章段落順序,在實際採購流程上,當然還是可以依照個人習慣來改變,重點是能搞懂電源供應兩三事就好。

    負載不等於消耗功率

    電源供應器產品標示的功率數值,代表標準設計「輸出負載」能力,並非最高「消耗功率」值。輸出負載是指能夠提供給裝置使用的電源總和量,當裝置電力需求超出標示規格時,電源供應器大多會進入超載模式,除了供電穩定性容易出現變化之外,長時間使用下來也會折損產品壽命。至於電源供應器吃掉了多少市電,才是以消耗功率來表示,通常做為推算電費、評估不斷電系統採購規格、電力設備布局規劃的參考值。
    另一方面,電源供應器並不是全時以最大輸出功率運作,實際輸出量視電腦裝置需求而定。相對來說,耗電量(即消耗功率)也是浮動狀態,輸出功率加上能源轉換效率值,才是實際消耗功率。並不用擔心大功率機種特別耗電,或是認為選擇小功率機種,能夠為你省下白花花的鈔票。新手朋友容易搞混這幾項特性,雖然對採購決策影響不算太大,搞清楚差異還是必要的歷程。

    功率不用多足夠就好

    功率的選擇說來不也難,主機板、記憶體查不到資料,那麼保守估計總合耗用50W大多足夠。至於耗電量同樣不詳的顯示卡,現在評測文大多會加入消耗功率測試項目,可以取其數值來當作參考。而硬碟機、燒錄器等儲存設備,則是會明確標示12V、5V電壓值的電流需求,自己簡單的將電壓值乘上電流值(套用歐姆定律公式,功率P=電壓V x 電流I),就可以得到尖峰消耗功率值。
    將這些配備的理論消耗功率全部加總,就是採購電源供應器的「最低」功率規格要求。此話怎麼說呢?估算功率必需取裝置的瞬間、尖峰(Peak Loading)電源需求值,才不會讓電腦在緊要關頭出包死機。另一方面,電源供應器長時間以全負載(100%)運作,零件溫度、電流量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產品壽命期,因此理想的最高負載值通常是抓70%至90%之間。意即如果評估配備平均瞬間功率約為300W,那麼建議購買350W的規格機種,才能兼顧壽命週期,並且預留小幅增加裝置的彈性空間。

    避開功率規格陷阱

    電腦各類裝置電壓需求有12V、5V、3.3V這3種規格,其中又以供應處理器、主機板、顯示卡、硬碟機的12V需求量最高,電源供應一般都會以12V、18A之類的方式,標示出各電壓的電流負載值。3.3V和5V部分是由12V降壓而來,有些產品會以合併計算輸出功率的方式標示,至於12V則是獨立計算。雖然這幾項數值不等於電源供應器的「標準」輸出功率,不過可以用來評估是否能夠承載特定裝置的電源需求。
    選購產品時稍加留意並不難發現,知名大廠或是高價位機種,總和「標準」輸出功率通常大於規格標示值,基本上,我們可以將這類型機種視為足瓦產品。必需特別留意的就是,數據加總之後還達不到標示規格的產品,或者是「標準」輸出功率不足,但「超載」(或稱峰值)功率符合標示規格的產品。這類陷阱通常出現在型號編碼原則部分,比較規格時千萬記得睜大眼睛,別讓閱讀辨識直覺性高的型號給「誆」了。
    ▲「物大便是美」並非絕對,大功率機種體積相對來得大,機殼是否能夠容納也得留意到。
    ▲圖中範例產品規格,型號令人聯想到500W規格,額定標準輸出功率500W,3.3V與5V合併為152W、12V部分達432W,最大輸出負載總和584W,屬於標示誠實的機種。
    ▲圖中範例產品規格,型號令人聯想到510W規格,額定標準輸出功率僅431.5W,3.3V與5V合併為165W、12V部分達360W,最大輸出負載總和525W,有低規高標之嫌。

    全套模組化更方便

    電源供應器線材組模組化設計,是目前玩家之間的熱門話題與選擇,不可否認這確實是個好主意。畢竟多餘的線材整理、收納相當麻煩,擠在電腦機殼裡面不僅礙眼,還會妨礙冷熱交流。這些問題在小型化電腦主機上面更為嚴重,甚至還會造成組裝的不便利,偏偏不完美的是,目前只有ATX規格、300W以上的中高功率機種,才會提供這樣的設計。
    選購這類型產品得特別留意「全套」與「半套」設計的差異,任何線材都可以自由插拔,理所當然是完全模組化設計,這也是編輯最為推薦的類型,才能將模組化的意義發揮到最高。至於某些產品將主機板電源、處理器輔助電源等,幾項系統必要的電源線材採用傳統固定式設計,模組化用在SATA、顯示卡輔助電源等線材組,這樣半套的設計方式好不好,就見仁見智了。

    ATX版本影響有限

    個人用電源供應器設計參考標準,是以Intel制定的ATX規範為主,Intel在不同時期推出的版本,大多是針對時下電腦平台的電源需求最佳化要求規格,其中包含轉換效率、電流輸出負載、電源接頭形式規格等等。概略上來說,ATX12V 2.0制定出20pin主電源接頭擴展為24pin,ATX12V 2.1提供PCI Express匯流排介面卡輔助電源。也就是說,目前市場上廣為流通的ATX12V 2.2版本產品,已經可以滿足大家應用上的需求,並不用太過於斤斤計較各版本間的差異。
    除了ATX12V之外,主打商用電腦市場的EPS規範產品,大致上和ATX12V相容,可以交互搭配使用。不過需要特別留意的是,EPS12V規範的處理器輔助電源為8pin腳位設計,比ATX12V標準的4pin多出4支腳位,但是腳位定義與接頭規格形式某程度上相容。像是ATX12V電源供應器拿去接EPS12V主機板時,可能會發現供電量不足的問題,又或者是EPS12V處理器輔助電源無法插入ATX12V主機板。諸如此類的限制,採購前多加留意一下才好。
    ▲線材組全模組化(圖右)和半模組化(圖左)設計,筆者認為既然打定主意選模組化機種,當然就是要「全套」模組化才過癮。
    許多中高階主機板不分Intel、AMD平台款式,處理器輔助電源都採用起EPS12V的8pin腳位設計,增加電源供應器搭配選擇彈性。
    ▲主機板主電源接頭:供應12V、5V、3.3V電源,採用20pin加4pin活動式設計,向下相容舊規格20pin腳位主機板。
    處理器輔助電源接頭:供應12V電源,採用4pin加4pin活動式設計,向下相容舊規格20pin與EPS12V腳位主機板。
    ▲PCI-E 2.0輔助電源接頭:供應12V電源,採用6pin加2pin活動式設計,向下相容6pin的PCI-E 1.0電源規範顯示卡。
    ▲SATA電源接頭:供應12V、5V、3.3V電源,已經大量取代傳統4pin設計的Molex電源接頭,應用在儲存裝置上。
    Molex電源接頭:供應12V和5V電源,一般俗稱大4pin接頭,目前應用性主要集中在連接風扇等周邊裝置。
    ▲3.5吋裝置電源接頭:供應12V和5V電源,早期主要為3.5吋軟碟機採用,不過目前重要性與使用機率極低。






    第二式:搞懂能源轉換守住荷包

    包含80 PLUS、功率因數在內,一大堆電力相關名詞滿天飛,好像都和環保以及電費脫離不了關係。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搞懂,在使用上有什麼差異,究竟和荷包存在何種關聯性。

    低轉換效率傷荷包

    能源轉換必有損失的定理,追求近乎「零」損耗是科技業、工程師努力突破的方向,這些轉換過程中流失的電力能源,通常是在電晶體、電阻器等零組件上,轉化為廢熱人間蒸發掉。這不難想像,電流通過元件即會產生一定熱能量,再加上轉換過程損失而產生的額外廢熱,將導致電源供應器內部溫度大幅提升。
    為了運作穩定性、產品壽命週期考量,除了得選用溫度承受力高的零組件,還得在功率電晶體等部位加入大量散熱片,並且配備風扇來帶走廢熱。此外別忘了,再好的風扇散熱機制都會產生風切聲等噪音,特別是在夜深人靜時更顯得擾人。對使用者而言,由於電腦廢熱量讓室溫提高了,免不了仰賴電風扇、冷氣等空調設備,來讓電腦和自己涼快一下。也就是說,低轉換效率產品在無形中只會徒增電費帳單等實質負擔,算是百害無一益。

    80 PLUS賣什麼藥?

    80 PLUS是針對電源供應器轉換效率的認證組織單位,在此之前,業界並沒有一個明確規範,或者是效能標示規格與認證機制,電源供應器產品實際轉換效率普遍介於50%至70%之間。也就是說,當電源供應器輸出300W功率時,實際從市電輸入的交流電將約等於429W至600W,平白消失的電力至少在129W以上。
    該規範明定產品在20%、50%、100%輸出負載,轉換效率必須達到80%以上,才有送測領獎品牌的資格。規範推出初期僅規劃出金、銀、銅3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的「金牌」認證產品,50%運作輸出附載的轉換效率高達至少為90%,在3個測試指標輸出負載平均值達88%。同樣以300W輸出功率來比較,只需要約341W的市電輸入,能夠節省88W至259W不等的無用電力浪費。加上新納入的基本認證白牌與最高等級白金牌之後,戰線延伸到趨近完美的90%平均值。

    大功率更需要高效率

    電源供應器轉換效率問題已經存在20~30年,80 PLUS的推出未必和技術進步有太大直接關聯,畢竟廠商並不可能一步登天,瞬間就將轉換效率推到近乎100%。不過認證獎牌有助於產品行銷,能夠吸引廠商更加積極投入改善轉換效率,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各獎牌之間的轉換效率差距並不大,但是參考前面提過的例子可以驗證,當電源量需求越高時,80 PLUS的效益也會隨之放大。所以,精簡型電腦選配電源供應器,未必需要斤斤計較轉換效率,但是在中高耗電量性能平台上,為了荷包著想,銀牌及其以上認證產品建議列為首選。

    採購前停看聽

    實際採購通過80 PLUS認證的產品並沒有太多「撇步」需要記取,原則上就是以獎牌為証明,可別一時不慎跌入廠商行銷文宣的「82+」、「85+」等陷阱字眼,那充其量只是代表最高或平均轉換效率值而已,並不等於它通過何種等級認證。除此之外,少數擅長於商業機種市場的品牌,其實產品的轉換效率表現也相當不錯,選購前不妨多加參觀比較。
    ▲80 PLUS並非公益單位,廠商想送測產品免不了要上繳一筆認證費用,對廠商而言無疑是個負擔。也因此,才會出現同系列機種只送測一款產品,卻將全系列機種掛上認證獎牌的現象。如果有這方面疑慮,那麼記下目標產品完整型號,上80 PLUS組織官網查詢比對通過認證的型號,就可以確定是否為真正通過實測認證的機種。(網址:http://www.plugloadsolutions.com/80PlusPowerSupplies.aspx

    有了80 PLUS還要PFC

    既然談到80 PLUS,就不能省略掉功率因數(Power Factor)。其實這2個名詞並沒有直接關聯,不過受到部分區域法規等因素影響,通過80 PLUS認證的產品,全部都具備功率因數校正電路設計。反觀未通過、沒送測的產品,則視廠商的產品定位、行銷區域,決定要不要內建功率因數校正電路。
    那麼何謂功率因數呢?首先建立一個認知,電源供應器從市電輸入使用掉的電源量,包含能源轉換損失功率部分稱作實功率(Real Power),這也是電力公司向用電戶收取費用的依據。至於實功率和功率因數相除的結果,就是無法被利用的視在功率(Apparent Power),這項數據代表電力公司必需供應多少電力給用戶,才能達到電氣設備實功率的電力需求。功率因數的定義為實功率與視在功率之對比,理想對比值是等於零的狀態(PF=1),那麼虛功率也會跟著降低到零,意即沒有額外的非必要電力浪費。

    功率因數幫你做環保

    多數電源供應器的輸入電流並非正弦波,一旦和正弦波的電壓產生相位差狀態時,便會產生功率損耗、諧波干擾等問題。在這情況下,浪費掉的電力稱作虛功率(Reactive Power),電力公司得製造並且輸出高於視在功率的電源量,以彌補將電力輸送進用戶端電氣設備後產生的損耗。這不僅降低了電力網路利用效率,倒楣的電力公司還不能向用戶收取這筆虛功率損耗費用。
    功率因數校正電路(Power Factor Correction)設計,分為主動式(Active PFC)和被動式(Passive PFC)2種類型,主動式採用主動元件設計,能夠讓電流波形與輸入電壓波形接近一致,故功率因數普遍達到近乎理想值的0.9(即90%)以上。至於被動式設計主要是由電容、電感等元件組成,功率因數表現大多為0.7至0.8之間,而且只能在220V以上交流電壓環境運作。
    由於主動式設計功率因數校正效率高,更具備90V至264V全域輸入電壓都能使用的優點,因此一般標示多國電壓、沒有電壓選擇開關的電源供應器,如果標榜具備功率因數校正設計,必定都是採用主動式設計。

    電源不是亂插就好

    另一方面,在評估用電環境相關設備,舉如不斷電系統、延長線,甚至是埋在牆壁裡面的電源線時,並不能忽視功率因素帶來的「線電流」問題。簡單舉個例子,1部80%轉換效率的電源供應器,輸出300W電源的實功率為375W(3.4A),假定功率因數等於0.95的情況下,電力公司只需要輸出約3.5A電流(394VA),即可讓電源供應器正常運作。但是在現實中,未配備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產品,功率因數平均在0.7以下,電力公司實際輸出電源量將達到4.8A(535VA)。這麼一來一往,線電流就相差了1.3A。
    如果以居家用電環境與規劃來看,許多人都會用到的電源延長線,大多是110V、15A(功率負載1650W)規格。窗外那一棟棟屋齡二三十年的老舊公寓,屋內市電插座裡面配置的電源傳輸線路,通常也是接近這樣的規格。在這情境下,單一電源迴路、延長線裝置,連接4台前述配備功率因數校正的系統主機還綽綽有餘,但是不具備校正功能的主機就只能連接3台。從這簡單比較能夠看出,功率因數校正可以節省昂貴的高規格電纜線支出花費,對多電腦、商業環境而言相當實惠。
    ▲下方能源消耗比較線條,A組設定組態為轉換效率60%、功率因數0.6,B組則是轉換效率85%、功率因數0.95。從成本面向來看,B組能夠節省約35%的電費支出,而且視在功率只有A組的40%不到。包括不斷電系統、延長線、室內電源配線等,前端電源網路建置成本降低幅度相當明顯,而且會隨主機數量的增加達到可觀程度。




    第三式:脫掉不等於有真相

    電源供應器產雖然五花八門,卻不像主機板那樣,只隔著一層靜電袋可以輕易取出來看個過癮。在外殼之下,電子零件用料等級可能滿足了視覺效果,卻不代表實際電氣特性的好壞。而且透過簡單的電錶、軟體等測具,充其量只是看到輸出電壓穩定性與轉換效率,唯有搭配示波器等設備,才能將電源品質(Power Quality)、諧波(Harmonics)、漣波(Ripple),以及湧入電流(In‐rush Current)等更多面向呈現出來。

    設計多變內行才了

    話雖如此,我們還是來稍微瞭解一下,電源供應器內部架構與運作模式。交換式電源供應器主要是由輸入級(Input Stage)、功率因數調整級(Power Factor Correction)、功率級(Power Stage)、回授級(Feedback Stage)等部分組成。並且依電路架構設計的不同,區分成反馳式(Flyback)、順向式(Forward)、全橋式(Full Bridge)、半橋式(Half Bridge),和推挽式(Push Pull)等拓僕(Topology)型式。
    一般來講,電源供應器結構是可以經由肉眼目視,依零件布局位置、採用零件規格等級這些條件,來判斷電路用途與電路設計的高低。不過在現實上,時下的電源供應器追求大輸出功率、小機身設計,以便容納進空間有限的機殼內,因此各零組件排列相當密集。在眾多零件單擋卡位情況下,未必能夠看清楚整體電路結構設計,也就只有「普羅」級行家才能窺探出一二。

    過濾雜訊再進行轉換

    說到前端的輸入級部分,大家對EMI(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這名詞應該不陌生。電子設備都會產生傳導性電磁雜訊干擾,就像傳染病般地透過電源線傳導(一般稱作Power Line Noise),相互干擾該電源迴路上的其他裝置,因此必需加裝EMI濾波器來排除。
    現在的機殼特別講究散熱性設計,也許透過外殼的散熱孔,就可以在市電插座後端發現一體式EMI濾波器裝置,或是以電容、電感組成的濾波電路(部分產品採用2階EMI濾除設計,所以都會出現)。當輸入電源通過EMI濾波器只是開始,由於市電經過變壓器轉換只是改變電壓值,得到電源型式還是「交」流電。因此必需透過整流和濾波這些動作,才能夠轉換成電腦裝置採用的DC直流電源。
    ▲實際以銀欣科技SST-ST75F-G扒開外殼當作範例,除了標準的輸入級、功率因數調整級、功率級、回授級組成架構之外,還具備完善的EMI濾波處理。

    電力怎麼轉換出來?

    由於前面章節已經介紹過功率因數,這邊就快轉跳過直接進入下一階段功率級。這部分主要是以由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脈波寬度調變)、驅動電路、功率開關、隔離高頻變壓器,以及二次整流濾波電路等龐大陣容組成。包括主與副變壓器、電源管理電路等元件都是集中在這一部分,不單是電源供應器的核心,也是決定產品好壞的關鍵。
    大意上來說,PWM和驅動電路負責控制功率開關的工作狀態,開關導通時,輸入電壓會進入變壓器的初級繞組,一方面儲蓄電能量並且將能量感應到次級繞組。之後經由二次整流濾波電路,將次級繞組上的交流電轉換並且整流成直流電,再加上一道漣波濾除動作,就可以輸出乾淨、穩定的+12V直流電。功率開關反向狀態是關閉時,原先儲蓄在初級繞組的能量,釋放並且轉移感應到次級繞組上,也能夠持續輸出直流電。
    ▲電源輸入端EMI濾波電路。
    不過這樣並不算大功告成,最後還要通過回授級的嚴格把關。首先由誤差放大器擷取比較實際輸出電壓和設定參數的誤差值,然後透過光耦離器將結果耦合到PWM控制電路,改變脈波寬度來控制功率開關動作,才能讓直流輸出電壓維持在設定目標範圍內。在整個電源轉換電路中,還包括了些其他作用功能,像是安全防護相關的電壓、電流保護等電路設計,或是直流電轉直流電的功能電路,以便將唯一產生的+12V電壓,降轉成+5V和+3.3V規格。
    ▲橋式整流與APFC校正電路(電感左側)。

    保護機制一個不能少

    一部理想的電源供應器,除了輸出電源要乾淨、穩定、準確之外,保護機制電路的設計也相當重要,才夠資格稱上是好產品。保護功能分為OVP、OCP、OPP、OLP、UVP、OTP、SCP等項目,也有少數廠商會自創行銷名詞當作噱頭,不過實際上都是相同基礎的設計。必需特別留意的是,因為產品定位、研發設計成本考量,甚至是技術能力限制等因素,並非每款電源供應器都會完整配備這些功能,選購前可要睜大眼睛比較。
    去繁從簡的來講,OVP(Over Voltage Protection,過壓保護)和OCP(Over Current Protection,過流保護)是用來限制輸出電壓與電流上限值,這2個功能存在互補關係式,任何一方數值提升都會讓輸出功率隨之增加,所以同樣重要而且必備。而OPP(Over Power Protection,過功率保護)和OLP(Over Load Protection,過載保護)也是哥倆好,其關係式和OVP對上OCP相似,是用來限制標準與最大負載輸出功率值。
    至於UVP(Under Voltage Protection,過低電壓保護)則是比較有趣,原來電子裝置不單是遭遇過高電壓值會損壞,低於標準範圍也是會出問題。另外的OTP(Over Temperature Protection,過溫保護),是負責內部溫度過高時的處理機制,而SCP(Short Circuit Protection,短路保護)說來就更簡單,能夠避免電源輸出迴路發生短路而損壞裝置。這些功能具有一項共同特定,那就是以自動關機為保護機制。
    ▲溫控與保護電(OCP、OVP、OLP、OTP等功能)。
    ▲一次測高耐壓電容器,儲存電能並且平滑整流後的高壓直流電。
    ▲主變壓器與輔助變壓器。
    ▲功率級一次測功率開關電晶體。

    散熱風扇大才炫?

    標榜大尺寸散熱風扇設計,是目前多數產品一致的行銷重點。以往的產品都是配備8公分風扇設計,安置在電源供應器後端,將包含系統在內的熱量往外抽。進階一點的產品,則是在內側也配備1顆風扇,以提升整體散熱效果。不過現在流行的,是在內側用上12公分甚至14公分超大尺寸風扇,優點是扇葉能產生的風壓值高,只不過相對的是風切聲噪音值也會隨之提高。
    好在,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噪音問題交給自動轉速控制設計就能擺平。在這前提下,大尺寸風扇只需要以低轉速運轉,也可以達到和小尺寸風扇相同的散熱效果,讓電腦系統安靜又涼快。不過還值得注意的,是那鮮少見到的風扇延遲關閉功能。也就是電腦系統關機之後,電源供應器的風扇還能持續運轉一小段時間,把主機內部和本身累積的熱能排放出來。以上幾點雖然無關電源供應器性能,卻能帶來更好的電腦操作使用體驗,不妨列入選購次要重點內。
    ▲散熱風散尺寸大小各有利弊,配備自動轉速控制功能,才能讓散熱性與噪音值兼優。

    安規認證知多少?

    還記得很久以前,坊間流傳一招電源供應器選購心法:「安規認證標章越多越好」,通過認證多,通常代表這款產品不至於太差。事實上是這樣嗎?答案是、也不是。安規認證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產品在正常使用下,不會發生漏電、爆炸、電磁波外洩等,對人體產生危害的不利因素。這些認證是由不同國家、認證組織機構所設立的規範,並且在特定地區域具有強制力,例如歐盟就規定產品必需通過TUV、CB等認證,才能進入歐盟成員國家銷售。
    換個角度來想,其實安規就像是進入特定國家、區域市場的收票口,廠商得自掏腰包送測產品,才能取得入場卷。對使用者而言,產品通過安規認證數量多的最大意義,只是代表這些產品具有良好「電氣」特性,不至於發生比電腦整台掛點還嚴重的大事件而已。畢竟安規認證種類繁多,全送測下來是筆可觀的成本花費,如果產品「性能」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以上,肯定是沒有廠商願意這樣燃燒產品開發預算的。

    出手前停看聽

    總和而言,無論市場上流通的電源供應品牌與款式有多少,採購前「停、看、聽」是不變的法則。功率設定方面,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估算出合適功率值,可以上Outer Vision eXtreme網站,選擇eXtreme Power Supply Calculator Lite來幫你簡單試算(網址:http://www.extreme.outervision.com/psucalculatorlite.jsp)。至於與主電源、輔助電源等接頭,原則上只要合乎主機板、顯示卡,以及裝置的數量與規格要求,還要需要留意的,也就只有+12V輸出必需能夠負荷顯示卡對PCI-E輔助電源的需求而已。
    至於其他部分,能選擇80 PLUS高認證等級機種當然是再不好過,因為這類產品都會具備APFC電路,整體使用上不僅省電費,還有廢熱量與噪音比較低的優點。再來就是和內部電路相關的抉擇問題,相信你現在也瞭解到,電源供應器測試比較談和容易。那麼多比較產品標示規格,選擇配備EMI、完整保護機制,再加上擁有一定數量安規認證的產品,通常來說都不至於碰上地雷。最後,就和大家一同勉勵「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擁有好拋兒」。
    ▲滿滿的安規認證標誌,代表了何種意義呢?肯定的是,和電源供應器本身的性能無關。










    沒有留言: